獨石口長城
○司敬雪
獨石口鎮如今默默地斜臥在青龍河與白龍河之間,閑看云卷云舒、花開花落,安安靜靜宛若貞淑的處子。如果不是那幾處浸染著歷史風云的殘垣斷壁,它與普通的村落根本沒有什么差異??墒?,八百年前,這里卻金戈鐵馬、刀光劍影,是明朝北疆的軍事重鎮。獨石口距京兩百公里,守住它,北京城高枕無憂,丟失它,則北京城危在旦夕矣?!缎尽氛f它占據“北路絕塞之地,三面孤懸,九邊之中尤稱沖要,乃上谷之咽喉,神京之右臂”。往昔的崢嶸豪氣與今朝的淡然平和疊印在同一片土地上,形同天壤,歷史的滄桑真的不是普通人所可以隨便揣測的。
獨石口的歷史說來悠久。據傳,遠古時期泥河灣人曾經在這里出沒,上古時期蚩尤部落曾經在這里盤踞。春秋戰國時期獨石口歸屬燕地,秦統一中國后,劃屬上谷郡。有關它的書面記載最早見于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其中云:村南有一塊巨型獨石,“其周圍百余步,高二丈余,與園中假山相似?!豹毷诩匆虼硕妹?。當時獨石口屬北魏御夷鎮。北魏為鮮卑族拓跋氏所建, 他們以正統自居,稱南面的漢族為夷蠻,故而改稱獨石口一帶為御夷鎮,意思是抵御夷蠻的前沿重鎮。隋唐時獨石口屬涿郡、龍門;五代后改屬望云縣,先后為遼、金、元所轄制。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揮師南下入主中原,定都在大都北京。此后百余年,每至夏天皇親國戚都要離開大都回上都開平消暑。往返之間有東、西、中三條線路可以選擇。東路繞行順義、密云、古北口、灤平、豐寧、圍場。西路繞行昌平、延慶、懷來、宣化、張家口、萬全、張北。最近的當然也是最終選擇——中路望云古道,直穿昌平、延慶、懷來、赤城、云州、獨石口、沽源。這個時期獨石口成了標準的內地,煙消云散一派升平景象,整日迎來送往皇子王孫、商賈騷客。我有時候在想,一部中國史,其實就是各民族不斷融合的歷史。上古時期,炎帝、黃帝、蚩尤三族融合,造就中華民族雛形。魏晉、隋唐時期是中華民族又一次大融合, 元明清時期是中華民族第三次大融合,目前中華民族正經歷著又一次大融合。以民族的大融合來謀求整個族群的認同和每個族群分子的福祉,是中華民族的卓越智慧。
元朝時期是蒙古族主導的一次民族融合,在那樣一個背景下,獨石口洗淡了軍事風塵,成為草原地區與中原地區商業交往、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那一百余年里,蒙漢之間加深了互相了解。只是蒙古族沒有像后來的滿族那樣融合得更加徹底。1368年明朝崛起于南京,元朝皇帝率軍匆匆退回草原。他們背靠陰山,在京北一帶與明朝展開拉鋸戰,獨石口再次成為軍事要沖。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多次親率大軍北征,凱歌頻傳,曾把邊境線北推至開平一帶,并設置開平衛進行轄制。但是,蒙古部落元氣固存,始終不肯臣服。1424年,65歲的朱棣第五次北征,途中曾駐蹕獨石口檢閱五軍,并親制《平戎曲》鼓舞士氣。獨石口作為聯結壩上草原與京北山地的咽喉要沖,其軍事價值突顯。蒙古軍聞訊撤入大漠深處,朱棣追之不及班師回朝。途中朱棣病逝于榆木川,蒙古大將阿魯臺乘機率軍南下追殺,攻陷興和衛。明朝最北端的重鎮開平衛失去最后援手四面受敵,只好于1430年棄地300里,南遷至獨石口。這時獨石口成了兩軍對壘最前沿,它外拒蒙軍,內衛北京,是首都第一屏障,不可有絲毫閃失。為了增強軍備,陽武侯薛祿上書朝廷修筑獨石口城垣。獨石城很快修訖,全城周長6里多,建4個城樓、4個角樓、1個敵樓,設三個城門,東曰“常勝”,西曰“常寧”,南曰“永安”,城內可屯軍6000人。整座城垣雄偉挺拔,與嘉峪口、張家口、喜峰口合稱長城四大關口。
盡管城墻高筑、重兵把守,獨石口還是出現過一次重大險情。1449年,年僅22歲的明英宗率軍北征,撤退時被瓦剌軍隊窮追不舍。英宗退至獨石口南的土木堡。瓦剌集中兵力攻打獨石口、馬營堡。明朝將士們血戰不敵,城門被攻破。瓦剌血洗兩城,然后率軍南下團團圍住土木堡詐和,并趁明軍撤退之際突然發動攻勢,明軍大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這場戰爭中,獨石口守將楊俊棄城出逃,千戶田坤戰死,其女率兵浴血抗戰,最后寡不敵眾,縱身跳崖殉國。后人為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將此崖命為舍身崖。雖然一陣慌亂之后明朝最終收穩陣腳,頂住了瓦剌的強悍攻勢;但是國力受到嚴重削弱,在此后與瓦剌的較量中長期處于被動的局面。
1644年,清朝代明。1734年,雍正設獨石口理事廳,與張家口廳、多倫諾爾廳成鼎足之勢,轄察哈爾東翼4旗,并口內延慶、赤城、懷來、龍門四縣。作為同樣的馬背上的民族,滿清與蒙古族之間少了很多緊張,兩百年間獨石口的硝煙便比較稀薄。全城居民發展至三千多戶,店鋪林立,廟宇森然,一派繁華鼎盛景象。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獨石口理事廳改為獨石縣,不久遷至沽源小河子,昔日重鎮便逐漸安靜下來。
前些天我們從懷來驅車一路奔波來到獨石口。時間在下午三點多,天空飄著烏云,時而有細細的雨絲灑落臉上。路經獨石口鎮,遙遙看見鎮前有一巨大牌樓,藍地金字大書“鎮朔”二字。車子沒有停下,而是一路前行繞過馬廠村,往北走一段盤山路停在山腰上。我們下車,徒步登上山頂,獨石口長城便展現在大家眼前。我登過北京八達嶺長城,那里的長城經過重新修繕,嚴整而壯觀??赡苁浅菈μ缕G了,站在那里,我沒有多少歷史感。而站在獨石口附近這座說不上雄偉的無名山上,望著說不上雄偉的邊墻,我心頭卻涌起一片蒼茫。
獨石口一帶的長城最早建于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周朝王室式微,諸侯之間你爭我搶無休無止。為了防止鄰國突然襲擊,各國開始修筑長城。據說,最早修筑長城的是南方的楚國?!蹲髠鳌份d,公元前656年齊桓公欲用武力征服楚國,楚國使臣屈完說,“君若以德綏諸候,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方城指楚國在今河南南陽一帶所修筑的城墻,綿延數百里,這應該是最早的長城。修長城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卻在北方,燕、趙、齊、秦都修過。獨石口屬燕長城?!妒酚洝ば倥珎鳌份d,“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造陽、襄平是古地名,造陽在獨石口北壩頭一帶,襄平即現在的遼寧沈陽。當時的燕國疆土遼闊,它沿著自己的北疆修了數千里的長城,工程可謂浩大。獨石口一帶是它的西起點。 秦統一中國后,將北方各國長城連結一體,修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其中也包括獨石口長城。北魏拓拔氏屬游牧民族,定都平城后也喜歡修長城,而且修了南北兩道邊墻,獨石口長城屬于北邊墻。這些長城先后都倒塌了,如今看到的長城是明代在北魏長城的基礎上重新修繕而成的。明代至今又歷八百年風雨,明長城大部分也已經委頓成一脈亂石,土夯的部分甚至徹底消失了蹤影。獨石口長城高立群山之間,由麻石片疊砌而起,是保存比較完好的地段。
我們到達的這座山頂靠近長城有一座烽火臺,已經坍塌成一堆兩三米高的土石混合體,只是它的東面還可以清楚看出石砌墻體的結構。有資料說,此烽火臺南面東南方向原來還有四個小的烽火臺,現場看起來幾乎很難發現蹤影,仔細辨認,似乎隱約有一些遺跡。這段長城雖然相對完好,但也有不少地方出現坍塌,烽火臺斜對的墻體就塌出一個四五米長的豁口,兩叢野樹透過豁口頻頻隨風致意。我站在坍塌的烽火臺墩上,望著東西綿延不盡的長城,仿佛回到三千年前,回到春秋戰國時期。對于那些守護長城的普通士兵來說,他們遠離父母、妻子,在這人煙稀少的地方戌守邊防,難說遭了多少罪,流了多少淚。同樣是人類,同樣有父母、妻子,為什么要刀兵相向?為什么要血流成河?難道人類的智商從來就是這樣低下,找不出一個可以讓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和諧相處的方法?一想這個問題我就感到十分絕望。歷史發現到今天,雖然我們的宇宙探測器飛入太空,但是我們的智商似乎沒有太大變化,人類還是動不動就刀兵相向,鮮血迸流。人啊,何時才可以覺醒,何時才可以永遠放下手中武器,永遠享受和平的安寧生活?
有人曾經以長城來詬病中華民族,說長城體現出其由來已久的閉關自守的陳舊意識,是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我也曾經深以為然。其實冷靜細想,這個說法并不可靠。世界上有幾個國家能夠擁有中國這樣眾多的國民、遼闊的疆土?如果擁有這樣眾多的國民、遼闊疆土的國家還算因循守舊,世界上有幾個國家不是因循守舊的呢?確實,近一百多年,我們的民族生命力處于間歇期,又正值歐美現代化力量爆發,交往中曾經長期處于劣勢。但是,放寬視野,六千年的發展史,我們的民族不知遭遇了幾多困境,而近代一百年,不過是又一個困難期而已。如今我們已經告別積貧積弱年代,現在正在爬坡,爬坡很沉重,稍有不慎甚至會跌入深谷。但是,爬坡畢竟是一種希望,爬過去,我們的民族就會迎來又一次偉大復興。
望著長城,我覺得它并不是簡單的防御工事,它背后所映射出的也并非恐懼心理,并非閉關鎖國心理。如果硬要從它身上發掘中華民族的民族性的話,那就是和平主義精神。當兩個民族之間過于隔膜,一時間難以溝通的時候,中華民族選擇保持距離。一道長城,讓南北兩個民族,甚至多個民族拉開一點距離互相打量,互相探詢,直到借助時間消除隔閡,達成相互理解與信任。我以為這種和平主義交往方式要遠遠比以自己所謂文明強加于其他民族的做法好出不知多少倍。
天色向晚,我們告別獨石口長城,趕往湯泉。隨著車體顛簸我在想,“長城永不倒”,其實只不過是一句歌詞,長城怎么會永不倒呢?長城當然會倒,甚至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不倒的是信念,是希望。只要人類存在,就會有對和平的信念,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