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日報記者 張鳳燕 通訊員 岳琳璐
看著冬奧會倒計時牌上每天變化的數字,齊海峰說: “每天數著日子,期待已久的冬奧會就在眼前了,家門口舉辦冬奧盛會,千載難逢,作為張家口的青年,我們怎能不參與其中?此時此刻是我們貢獻青春力量的時候了?!?/p>
言語間, 齊海峰滿是對冬奧會的期待和對家鄉的熱愛。 因為這份愛,他積極報名并被選入 “迎冬奧” 城市志愿者 , 因為表現突出成為 “迎冬奧” 城市志愿者骨干。 他親自招募了600余名迎冬奧城市志愿者,其中280人已被選拔確認為冬奧會城市志愿者。
齊海峰為何有如此強的感召力?生于1997年的他從小就對志愿服務感興趣, 大學本科期間任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負責人,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更是積極做志愿服務。 2020年6月,他倡導并成立 “匯青春青年志愿服務協會”, 推行 “青春助力、 以愛踐行”的服務理念, 匯聚青年大學生力量服務社會、 建設家鄉。 一年半時間, 成員從最初的6人發展到400多人。
憑借豐富的志愿服務經驗,2020年9月,齊海峰正式入選“迎冬奧”城市志愿者,并且成為橋東區和橋西區大學生城市志愿者招募負責人。為了讓更多的在校大學生和返鄉大學生能夠參與報名“迎冬奧”城市志愿者,他發動同學聯系,通過微信平臺等廣泛宣傳,報名人數不斷增多。他要一一審核報名信息,從中篩選符合條件的人員,并協助相關部門開展面試、培訓等工作,目前為張家口市各區縣儲備冬奧會大學生城市志愿者400余人。
采訪中, 記者問齊海峰對 “城市志愿者” 是如何理解的, 他說: “只要參與服務保障冬奧會工作, 任何志愿者崗位都有意義, 城市志愿者同樣代表著張家口的形象, 是展示文明城市的 ‘窗口’,其責任重大,任何細節不容忽視?!?/p>
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一個細節讓齊海峰記憶深刻。 他介紹, 在今年2月份舉行的測試活動期間, “迎冬奧”城市志愿者們正式上崗演練, 齊海峰和小伙伴們在點位執勤時, 一位正準備坐公交的市民發現自己沒有佩戴口罩不能上車, 便向他們求助, 當時大家有點不知所措, 作為點位組長的齊海峰趕緊協調幫忙尋找, 終于在一位志愿者那里找到了嶄新的自備口罩,幫市民解了燃眉之急。
事后,齊海峰總結,雖然在上崗前做了充分準備,比如對負責區域周邊進行詳細摸底,將公交、住宿、餐飲、商超、銀行、公廁等一一記錄,繪制成手繪地圖……但提供一次性口罩卻忽略了。他說: “細節決定成敗,這次實戰練兵讓我深刻認識到,越是細微小事越要周全,這才是合格的志愿者?!?/p>
一件小事令齊海峰對城市志愿者乃至志愿者的服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之后的各類培訓中, 他除了認真學習理論知識, 更加注重實戰演練, 以不斷提高自己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處理能力。 如今, 齊海峰自信地說:“我已做好準備,歡迎你冬奧?!?/p>
【記者手記】因為疫情,真正成為了服務社會的青年志愿者;因為冬奧會,齊海峰真正明白了志愿者的責任擔當。他說,每一位青年志愿者都是世界了解中國青年的一扇窗,是一枚代表國家的“名片”,冬奧盛會是展現中國青年形象的重要契機。為了這一契機,他從那個對志愿者有著敬仰之情的少年一路成長為帶動千人做志愿的“領頭羊”,這種堅持不懈、勇往無前的精神正是對中國青年優良特質的詮釋。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